1.如何改善管理的景区的运营机制

2.创新业态 讲好故事 促进景区高质量发展

旅游景区运营模式创新不足_旅游景区运营模式创新不足的原因

景区运营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利用、环保、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以下是一些可行的措施:

合理利用:景区的是旅游的核心,管理人员应根据景区特点,合理规划景区开发,合理利用,避免过度开发或浪费。

生态保护:景区的生态环境是旅游的基础,管理人员应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管理,实现生态、环保和旅游经济的良性循环。

产品创新:创新产品设计和旅游运营模式,增加旅游消费者的满意度,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提升景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社会参与:利用社会,将景区建设和运营纳入当地和社会各界的管理和参与,提高景区的社会效益和大众认同度。

旅游营销:用科学化推广旅游的方法,组织市场推广,提高景区的知名度和市场拓展度,增强景区的经济效益。

服务质量:景区管理人员应加强对景区员工的培训,提升服务质量和旅游者满意度,营造良好旅游环境,从而促进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像景沣文旅他们就可以帮旅游行业全产业,提供项目规划,培训等一站式的旅游产业相关景区托管业务,解决很多行业痛点问题,总之,景区可持续发展需要全方位、多角度来考虑,既要发挥景区的优势,又要兼顾环境保护、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因素,在合理利用、创新营销和服务质量等方面下功夫,才能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改善管理的景区的运营机制

10月15日至18日,市委办、市办组织考察组赴浙江宁海县、江山市以及安徽黟县考察学习全域旅游发展相关经验,先后实地考察了宁海县前童镇、江山市XX镇清漾村、大陈乡大陈村、黟县宏村、塔川村,各地欣欣向荣、各具特色的全域旅游发展态势让大家既增开拓了眼界,又增添了压力。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印象与感受

1. 特色鲜明定位准。旅游目的地的定位被认为是发展全域旅游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开展市场差异化竞争的基本手段。宁海、江山、黟县均是通过特色鲜明、具有较强辨识度的旅游定位有效打开市场,实现以点带动面的宣传效果。比如,宁海县以“静城宁海”为品牌定位,传播宁海以静为美的旅游形象,并催生出以“静”为基调、以“萌”为格调的宁海全域旅游品牌形象“宁宝”,通过IP化的网络营销,使宁海在旅游市场中得到广泛关注。江山市以“清漾毛氏文化”和“三毛一戴”为代表的民国特工文化共同构成了江山旅游的两大特色,其“千年古道·锦绣江山”的品牌 口号 ,既彰显了深厚的历史人文,又巧妙地涵盖了仙霞关、江郎山等名胜景点,让游客过目不忘。黟县则依托“徽文化”,以“古建筑+民宿”为核心,打造“中国画里乡村”,培育了以西递、宏村为代表的国际知名旅游景点。

2. 联点成片布局优。发展全域旅游绝不是村村点火、户户冒烟,而是要点面结合、互推互助发展。此次考察中,考察组对各地全景化、全覆盖、全方位的旅游规划布局印象尤为深刻。比如,宁海县早在2011年便提出“大景区”战略,将县旅委列入县“多规融合”联席会议常设部门,强化旅游前置功能,并提出实施“百村千宿万景”工程,谋划串联各个乡镇、街道的“一环八线”风景线建设体系,将沿线的精品村、示范村、中心村等有机“串联”,形成覆盖县、镇、村、户的立体式建设网络。江山市则在“多规合一”基础上,将2019平方公里市域范围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科学谋划,精心扮靓乡村和城市两个大花园,集中打造世遗江郎风线、七彩保安风情线、古镇养生风韵线、幸福乡村风光线、村歌文化风俗线、醉美碗窑风行线6条精品线路,形成“古道溯源、最江南、世遗江郎、光伏小镇、七彩保安、古镇养生”6大景观片区。黟县则是把全域旅游融入到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将旅游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有机结合起来,把徽风徽韵、名人名居、XX古镇古村、名山名水等“多点”旅游串联,实行景区差异化打造,形成空间全景化的系统旅游,在城市重点区域、重点旅游板块、乡村旅游集聚区、A级景区村庄成功打造了3000余个风格独特、融入环境的景观小品,做到“点上美、块上美、线上美、全域美”。

3. 便捷乐享配套足。旅游配套设施的提档升级,能否满足游客“食、住、行、游、购、娱”等需求,是决定全域旅游发展水平的核心所在,作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无论是宁海、江山还是黟县,在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提升游客体验度、舒适度上无不是做到了精益求精、精雕细琢。比如,宁海县在2016年便投入资金450万元搭建旅游科学检测平台,建立浙江省首个县级层面自主设计、自主开发和运营的旅游大数据中心,通过整合公安、交通等16个涉旅部门和三网营运商、智慧银联等多项数据,实现客流检测、营销决策、精品线路、舆情分析等全方位的动态检测与管理,通过推出旅游APP,方便游客查询线路、预订酒店。江山市则着力解决游客出行“最后一公里”,先后投入3.4亿元建设综合客运枢纽等项目,开通高铁站至各主要景区的公交专线,建成电动车租赁点102个、高端自行车租赁点12个,投放共享新能源电动车400辆、运动休闲自行车250辆,覆盖中心城区和主要旅游景点,打造江山旅游1小时交通圈。黟县深耕旅游产业数十年,在配套服务上始终坚持不断探索、不断提升,2016以来,该县城乡、交通等部门涉旅资金投入均达到财政收入20%以上。目前,连接核心景区的道路全部达到3级公路以上标准,形成“快旅”“慢游”的旅游交通网。同时,通过布局全域旅游全景图、旅游交通标识、旅游驿站等,形成旅游集散咨询服务体系,历经近40年的沉淀与积累,黟县的旅游配套服务已经日趋成熟和完善〔食有1046家徽菜名店、特色美食等各类餐饮企业;

住有1193家主题酒店、精品民宿、森林木屋;

行有170公里精品线路、5个体育运动基地;

游有6家4A级以上景区、44处传统村落、1684栋明清古建筑等〕。

4. 百舸争流势头好。当前,全域旅游已成为国家战略,全国上下形成了百花齐放、你追我赶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常态。比如,作为“中国旅游日”的发祥地,宁海县喊出了“天下旅游,宁海开游”的口号,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高度,发展旅游产业。今年1至6月份,该县接待国内外游客877.35万人次,旅游经济总收入达91.06亿元,同别增长18.63%和13.53%,全县民宿营业额1.56亿元,带动农副产品销售4.1亿元,重点旅游乡镇农民涉旅收入占可支配收入比重达50%。江山市则通过一大批重点旅游项目的落地建设,筑垒起了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初步统计,2018年该市在建旅游项目146个,实际完成投资31.5亿元,同比增长超66%;

2018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868.9万人次,实现旅游经济总收入118.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4.2%和24.5%。黟县则依托绝佳的生态优势、厚重的文化底蕴及丰富的旅游,重点打造宏村乡村旅游产业园、西递遗产小镇、古黟慢生活小城3个服务业集聚区,产业集群效益日益突显,2018年该县乡村旅游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实现营业收入24.3亿元,税收7.842亿元,吸纳直接从业人口超万人;

2018年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196.09万人次,实现旅游经济总收入98.7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5%和13.9%。

二、我市全域旅游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依托良好的自然、深厚的人文底蕴,在推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特别是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成功打造了西村里、红杉林、皖南“川藏线”等一批网红景点,但是与全域旅游发展要求相比仍然存在诸多不足。

1. 品牌形象模糊。近20年的旅游发展历程中,我们先后提出过“黄山脚下的明珠、红楼梦中的府地”“东方卢森堡、梦中桃花源”等城市旅游定位,但是均无法精确概况宁国的旅游形象,也无法体现宁国旅游的差异性。提起宁国旅游,我们的核心形象是什么?我们的特色产品是什么?我们的目标客户是哪些人?没有一个精准的答案。品牌定位的模糊,将会导致游客对宁国没有鲜明的品牌印象,甚至产生厌倦心理,成为谋划全域旅游长远发展的一大阻碍。

2. 旅游业态匮乏。今年以来,全市招引的旅游项目仅8个,实际落地开工项目仅3个〔青龙云坞茶旅项目、港口茶乡慢城项目、中溪山水邻国项目〕,“大高好”的旅游项目招引难、签约难、落地难成为我市全域旅游发展面临的一大瓶颈。且大多数旅游景点形式单一、游客参与度不高,同质化现象明显,旅游经济总体效益不高,带动效应不明显。在旅游产品方面,缺乏拳头产品、核心产品,层次低、规模小,市场竞争力不强也阻碍着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

3. 配套设施不足。交通路网方面,城区尚未设置专门的旅游观光车,火车站、汽车站与各景区、景点间的换乘体系也不够健全,部分通景道路不符合旅游等级公路标准,且在此次“利奇马”台风灾害中,石柱山、夏霖、吴越古道等景区道路受损严重,短期内难以恢复;

食宿接待方面,尚缺乏功能完善的市级旅游集散中心以及高品质、特色化的餐饮住宿、文化等配套,难以满足旅游消费者的差异化多层次需求。景区设施方面,部分旅游厕所、旅游停车场、旅游标识标牌等功能还需进一步完善和提升。

三、经验与启示

从各地全域旅游发展成果来看,既是先进理念的催化,亦有体制机制的推动,既靠大手笔、高质量项目的牵引,更有小而精、小而美的产品加码,也为我市全域旅游发展提供诸多宝贵经验。

1. 统筹规划,明确发展蓝图。发展全域旅游,规划先行是第一步,只有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才能实现全域旅游的长效发展。建议:一是建立全域旅游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全市全域旅游工作,研究制定政策措施,协调解决相关问题,特别是加强对全市全域旅游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各项产业规划的对接和统筹。二是建立旅游项目规划设计执行督查机制,确保全市各涉旅项目、景点的深化设计按照“统一风格、彰显亮点、经济适用”的原则推行按需建设,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三是实施“青龙湾大景区”战略,以青龙湾景区为核心,以皖南“川藏线”为主线,谋划串联XX、青龙、方塘、竹峰、甲路、胡乐等乡镇、街道的精品村、民宿、景点等,形成有山、有水、有人文、有美食的综合立体旅游网络。

2. 内培外引,强化业态支撑。对内挖掘特色、向外招引高质量旅游项目是提升全域旅游整体品质最直接、最有效的两条路径,对正处于全域旅游发展初期的宁国来说尤为重要。建议:一方面进一步深挖旅游,围绕我市“红楼文化、畲乡文化、龙窑文化”等,充分挖掘名人民居民俗等人文,推动旅游提质提效。比如,以红楼文化为纽带,在红楼梦文化园一期基础上,谋划红楼美食、红楼戏曲、园林艺术、雕刻艺术等旅游业态;

以畲乡文化为基础,做好畲族婚嫁、篝火晚会、民俗歌舞活动,产销畲族头饰、绣鞋、古纹等旅游纪念品;

以龙窑文化为特色,谋划龙窑实境参观、DIY创意制作等互动体验式项目,产销龙窑手工纪念品。另一方面,加大包装整合力度,积极对外招引项目。比如,围绕皖南“川藏线”,可以通过招引实力强劲的知名企业入驻,开发自驾游营地、汽车旅店、露天**院等,形成覆盖自驾游的全产业链条。围绕“小三线”遗址,吸引投资建设“小三线”文化观光工厂、历史纪念馆,展观当年实体文物、历史照片、雕塑模型等,谋划知青游、返乡游。再比如,近期最新发现的“love岛”,可在法律政策允许范围内引进实力强劲的集团公司进行综合开发,进一步拓展青龙湾岛屿承载功能,打造青龙湾景区的全新亮点。

3. 主导,营造社会合力。从各地全域旅游的发展成果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全域旅游阶段仅靠单打独斗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发展形势,也难以形成气候。只有依靠政策性引导,引进战略投资者参与投资、管理和经营,才能真正激发全域旅游的内生动力。建议:一是盘活有效资产。学习借鉴黟县在解决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利用方面“委托管理”模式〔在产权国有前提下,经县文物部门审批报备,由镇村与使用方签订相关协议,用于文化创意、展示交流等〕,对胡乐司老街、上坦古村落等一批历史文化进行合理开发,实现有效利用。二是探索市场化运行。充分总结山门洞、红杉林等景区市场化运作的相关经验,由文旅投公司牵头,进一步理顺各景点的权属关系,学习借鉴宁海景区资产证券化、天使投资等模式,推动社会资本参与旅游项目建设,整合各类优质旅游,加快组团开发、综合开发。三是吸引民间资本。建议出台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旅游业的相关实施意见,推出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旅游业的优惠政策,引导更多民间资金力量发展旅游产业。同时,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大力宣传“乡贤文化”;

各旅游乡镇积极开展乡贤摸排工作,通过节日慰问、互通信息、拜访联谊等形式,以乡情、乡愁为纽带,最大限度赢得外出乡贤对家乡的真心支持和反哺,促进他们关心家乡、支持家乡建设。

4. 突出美化,扮靓景区环境。此次各考察点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上也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办法经验。比如,XX镇清漾村〔江南毛氏发祥地、祖居地〕以“党建+”的方式,充分发挥村两委和党员力量,推动村庄治理,改善村容村貌,同时大力发扬家风族训,打造出“千年清漾名人辈出,书香逸居耕读传家”的毛氏文化村。大陈乡大城村立足村情民情,探索“党建统领、文化感召”的村庄治理“大陈模式”,实施总支服务“七个一”工程〔一把扫帚“扫”出一片新天地、一首村歌“唱”出一个好村风、一张网络“织”出党群零距离、一张照片“秀出”家和万事兴、一部村书“写”出村民真善美、一张蓝图“绘”出幸福大陈村〕,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游。建议:一是进一步深化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由市委组织部牵头,在各旅游重点镇、村创 建党 建服务品牌,号召党员义务投工投劳完善因灾受损道路等基础设施、开展集镇、村庄垃圾清扫,实现“党建+乡村旅游+志愿活动”常态化,为乡村旅游添砖加瓦。二是结合移风易俗,将守护环境、文明诚信等与旅游发展息息相关的内容纳入村规民约,让村规民约成为景区守则,通过党风乡风民风的改善形成全域旅游发展的良好氛围。三是推行乡镇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充分调动各乡镇、街道抓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并最大限度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5. 强化管理,提升服务品质。旅游行业的不断规范需要来自、社会、行业等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通过考察我们也感受到各地在旅游的日常监管方面充分做到了有章法、有合力、有成效。建议:一是完善政策法规。积极学习借鉴黟县在民宿管理方面比较成熟的办法,结合我市实际出台《民宿(农家乐)通用要求和等级评定》地方标准,从准入机制及日常监管等方面,全方位规范民宿(农家乐)经营主体秩序。二是探索综合执法。在人员保障充足的前提下,探索成立市旅游管理综合执法局,整合全市文旅、交运、市场监管、公安等主要职能部门的行政执权,从而实现“一个部门处罚、一支队伍执法、一个公章处罚”全面提升旅游市场综合监管能力。三是强化社会监管。学习借鉴宁海“重点乡镇(街道)旅游办公室”“网格化旅游统计队伍”“行业协会旅游监管制度”等,发挥属地乡镇以及行业组织的监管作用,对涉及旅游的餐饮、住宿、等项目业态及从业人员进行全天候、全方位监管,达到标准化服务管理的目标。

6. 精准营销,唱响旅游品牌。在自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旅游的宣传营销手段也日趋多元化,各考察点在宣传营销上更可谓是“各显神通、创意迭出”。建议:一是深化城市形象设计。通过邀请专业的设计团队,或用有奖征集的方式,设计我市全新旅游形象LOGO,将青龙湾、皖南“川藏线”、翠竹等形象生动融合,充分反映我市旅游要素的多样性、差异性,达到让游客过目不忘的效果。二是精心策划营销活动。由各乡镇、街道牵头,立足本地域特色,精心包装策划宣传营销活动,在全市范围内形成“月月有节、淡季不淡”的旅游氛围。同时,加强对外合作,谋划创意营销,比如,可通过中鼎集团与XXJEEP、奇瑞、比亚迪甚至奔驰、奥迪等知名汽车厂商寻求合作机会,策划拍摄以皖南“川藏线”为背景,以“绿色、休闲、畅享”为主题的汽车广告,形成品牌营销捆绑效应。三是强化自媒体应用。要活用抖音、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传播渠道,策划“抖音挑战赛”“优秀攻略有奖竞赛”等,引导游客参与旅游营销。同时,进一步优化智慧旅游导引程序,创造更多与潜在和现实游客互动的机会,以寻求与顾客建立情感连接,真正让全域旅游插上信息化的翅膀。

创新业态 讲好故事 促进景区高质量发展

一、我国旅游景区的体制和管理现状

据相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2万多家旅游景区中公有制旅游景区比例在80%以上,并且大多数景区承担着多种功能,如自然保护、文物保护、科学研究、考察接待等,经营功能只不过是其中的一种而已。景区的经营收入绝大部分来源于门票,特别是自然类和人文类的旅游景区,受限于多种因素,景区的多种特色经营活动一直开展不顺利,无法形成产业链,加上景区管理成本高、负担重,因而大多数景区经营效益不理想,难以实现价值的最大化,在一定程度造成了的限制与浪费。

景区管理有企业化管理和非企业化管理两类,前者包括国有企业经营、民营企业经营、股份制企业经营和整体租赁经营四类,后者又分为具有行政职能的管理与不具有行政职能的管理两类。

二、景区经营管理模式及利弊

1.专营模式

此种模式是由成立的管理机构对景区进行经营管理,实行财政统收统支。

这种模式有利的是可以全面协调各职能部门,全面整合社会,可以使景区快速发展。不利的是可能将景区作为摇钱树,特别是一些落后的地区,景区是的财政来源,根本不可能有余钱用于对景区的保护和开发。加上经营管理上由于所有者缺位,没有人对景区的经营效益负责,导致人浮于事,效益低下,或内部人吃光,或成为接待景区。

专营模式通常的表现形式有县(市)直管、管理局管理、乡镇管理和“分而治之”四种情况。县(市)直管是指直接管理旅游风景区,最大的好处在于能全面负责整个风景区的规划、开发和管理,它是一级地方人民,拥有规划、投资开发、管理、保护、地方立法等权限,其各职能部门可以成为行政执法主体,可以避免出现“分而治之”模式下各行其是、各自考虑局部利益、重复建设的弊端。但存在的问题是,许多旅游景区范围大,超越了县、市管辖的范围,反而会出现分而治之,争夺旅游和客源的现象。

管理局管理指的是一个旅游区由上级设立的风景区管理局进行统一管理。按有关法律或文件规定,管理局下面设立一系列职能管理机构,与同一行政级别的内设机构设置相对应。上级设立风景区管理局的目的,是有专门的组织机构对风景区进行规划、开发、管理,但事实上由于管理局不是一级地方人民,只是一个行政管理机构,管理局设置的这些职能管理机构都没有行政执法权,所实施的管理可以说是合理不合法,加上与所在及各方面的利益矛盾,造成了管理局责、权、利难于全面落实,无法对整个风景区全范围实施有效管理和开发。

乡镇管理是指一个旅游景区由一个乡镇直接进行管理。用这种管理模式的旅游景区一般都是新开发的,或景区范围分别由几个行政区管辖、主要景点以外的景区由所在乡镇进行开发管理,这种管理模式的优劣与县市管理模式相类似,但它在开发投资、配套服务、管理力度上又比不上市、县直接管理的景区。

“分而治之”管理是指一个旅游区分别由两家以上行政单位进行管理,如国土部门管理景区内的土地及地质景观、文保部门管理景区内的文物、旅游部门管理景区的接待和服务设施等,这种管理模式很容易造成各个部门因为部门利益而不利于整个景区的发展。

2.经营权转让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景区开发或经营者用租赁、承包或卖断方式取得一定时期内的景区开发或经营权,该模式的特点是:通过租赁或承包方式,可能不需要通过太多努力和投资就可以获得比自己经营还要多的收入,通过卖断方式则可以一次性获得数量可观的钱用以解决的财政困难。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景区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有利于开发商或经营者的自主经营,最大限度使景区市场化,同时也可为景区提供市场增量。

但是,景区的价值是通过经营者的努力来实现的,经营好了可以价值无限,经营不善可能贬值甚至导致经营者亏损。因此,在租赁或卖断时,以什么标准做价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很容易用暗箱操作导致国有价格低估和国有资产流失。

另外,景区的经营管理及开发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管理的继承性。若承包经营者或者买断者不懂景区经营管理规律,缺少经营管理人才,缺少对景区历史的了解和对发展的前瞻性,对景区进行掠夺性的经营开发和经营效益上的短期行为,很可能导致对景区的严重破坏。因此,应选择专业的景区投资管理公司进行租赁、承包或卖断。

3.现代企业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通常有以下两种方式:

委托管理:就是景区所有者将景区委托给一家专业的景区管理公司负责经营管理,委托方负责景区的规划、投资建设、保护和关系协调等,并根据其管理内容、经营情况等综合因素支付其给管理方适当的管理费用。

合作经营:景区所有者以景区内的经营性资产评估作价,吸收其它专业景区管理机构及其他经济成份组成经济成份多元化的股份公司,用现代企业制度对景区进行经营和开发。

景区用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将景区的职能管理部门与经营者分开,避免了景区职能管理部门既当裁判又当教练,同时还是运动员的局面。作为派出部门的景区管理委员会或管理局等职能管理部门只负责景区的发展规划、建设方案审批和保护监管。景区经营者(组建的适合现代企业制度管理的股份公司)则主要以效益最大化为目的开展景区经营活动,包括游客服务、景点维护和市场营销等。管理者职责清楚,执行有效,经营者以市场为导,效益为先,为景区的开发和景区保护提供了一个切实有效的制度保证,同时也能有效地避免国有的流失。

如1999年武夷山景区以国有的经营性资产作价占总股本的51%,吸收民营资本和内部职工以现金入股占总股本的49%,发起设立武夷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景区管委会以营业收入的50%上缴作为景区特许经营权费,将景区的经营权交给公司。到2002年仅上交的特许经营权费就比1999年管委会自营的总经营收入还有多,加上税收等,的从景区经营中所得的财政收入原来自己经营高出几倍。

但是,用现代企业管理经营景区的模式也要注意各方利益分配和权利的均衡,要有一致的目标,而且要经常修订目标。因此双方在合作前需要很好的沟通,避免事后发生矛盾,导致合作的失败。

通过目前我国景区的经营体制和管理模式看,在景区开发和经营管理中,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及市场化道路是势在必行的。

景区业态是指 旅游 景区为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进行要素组合,提供特色 旅游 产品和服务而形成的景区经营形态。“景区故事”是景区、文化、形象、产品、服务等的集中表现。促进业态创新,讲好景区故事,是推动景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景区业态的特征

地域性特征。景区业态发展与所在区域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息息相关。经济发达区域市场广阔,人们对国际 时尚 文化和新业态的敏感性强、接受度高,比如北京798艺术区、上海迪士尼乐园等。即使是同一类型的主题公园,在景区业态、IP开发、游玩体验等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

动态性特征。景区业态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处于阶段性动态演化之中。初级阶段, 旅游 景区需满足游客对于“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基本要求;中级阶段,随着经济 社会 发展和 旅游 消费升级,业态内容逐渐丰富发展,比如 美食 旅游 、度酒店、邮轮 旅游 等的出现;高级阶段,经济 社会 进一步发展,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六要素不断融合创新并逐渐成为吸引物,如特色民宿、全息投影沉浸式餐厅、场景化商业街区,以及大型文娱综合体等。

复合性特征。景区业态在创新演变的过程中呈现出新旧业态交替、叠加的状态。即使是最初以观光 旅游 闻名的景区,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出现了休闲 旅游 、度 旅游 、 旅游 等新业态,如黄山的山语民宿、桂林漓江景区的山水实景演艺《印象·刘三姐》等。业态复合性不仅满足了游客的基本需求,也更大程度地满足了不同年龄、不同层次 旅游 者的多元化消费需求,从而推动了景区向综合性 旅游 目的地转型,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主题性特征。差异化和特色化是 旅游 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景区业态要具有令游客印象深刻的主题IP,突出景区形象,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独树一帜。如迪士尼乐园通过主题化包装、故事叙述,不断创新建立多种卡通IP与游客之间的 情感 互动,形成了独特的主题公园品牌,是景区主题化发展的典型案例。景区主题化发展是推动景区传统业态转型升级、解决业态同质化问题的重要途径,对于提升品牌辨识度、增加游客黏性、获得品牌溢价、延长产业链具有重要意义。

业态创新的基础和条件

环境是景区业态创新的基础。环境为景区业态发展提供了场地空间和内容基础,因此业态创新应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比如,山地型景区自然观光突出,但也受到保护和场地空间限制。利用景区内部交通叠加 体验活动是山地型景区业态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如河北白石山玻璃栈道、湖南莽山摩天岭电梯,以及风靡短的黄山“网红小火车”等。交通工具逐渐演变成集交通、观光、 、体验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新业态,加之网络营销的助推,从而迅速成为市场“爆款”产品。业态创新要始终围绕景区的核心特点进行打造,山地型景区利用交通要素进行业态创新也是为了让游客能够多角度、深层次体验景区自然风光。

市场需求是景区业态发展的方向。市场需求是景区业态演化发展的决定力量,精准定位,深挖市场需求是景区业态创新前的重要功课。 旅游 消费市场需求决定了景区要素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但也容易受到国家政策、日制度、疫情等宏观因素的影响。因此,对全国、区域性 旅游 市场主体的阶段性消费偏好、消费结构、消费潜力等进行科学评估才能找到业态创新的正确方向。当前阶段,周边休闲生态游、微度等受到游客青睐,Z世代已经成为 旅游 市场主流客群。

讲好景区故事是业态创新的核心。讲好景区故事是打造 旅游 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景区既有承载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大故事”,称为景区主题IP;也有自然景观象形和景区要素构成的“小故事”,一块石头、一棵古树、一座山峰、一池湖水,甚至是一道菜、一条路、一间房,都在诉说着一个个美丽的传说和故事。挖掘故事内容,创新景区故事的表达方式,让游客带走“景区记忆”,就是景区业态创新的核心。比如,创新交通方式寻找景观的最佳观赏点、挖掘景区IP为文创产品赋能、利用景区 历史 故事打造实景演艺产品、将景区特产由“土”变“洋”等,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政策制度是业态创新的规范指引。政策制度是推动景区业态创新的重要因素。景区业态创新离不开宽松、完善、包容的政策制度,应在景区业态演化过程中提供政策引领和资金支持。比如国家全方位多角度扶持乡村 旅游 产业的发展,使得乡村田园类景区迎来良好发展机遇。同时,要避免低俗化业态产品的泛滥,景区业态发展的过程也离不开政策的规范和引导。当前,世界级景区建设的目标为景区业态创新提供了新的方向指引,随着国内 旅游 景区的转型升级,更多的新要素、新业态将会涌现发展。

企业是景区业态创新的主体力量。企业是 旅游 景区业态创新和市场运营的主体,企业的类型、规模,以及吸引资本、人才、技术、信息、文化进行业态创新的能力和潜力都决定了景区业态发展演化的方向和质量。经济实力雄厚、经营管理能力强的企业一般具有先进的经营理念和模式,在引领景区业态创新方面具有较强的行业示范带动效应。

创新景区业态讲好景区故事

科技 融入:古老故事的现代表达。 科技 是业态创新第一驱动力,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引领下,虚拟 旅游 体验时代逐渐来临。通过 科技 创新和数字化变革催生景区发展新动能,为传统景区赋予新奇、个性、多样化的 旅游 体验,打造虚拟与现实结合的多重感官体验空间,突破场地空间和环境的限制。 科技 已经在景区业态创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故宫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让游客身临其境感受故宫文化魅力,丰富了景区的数字文娱体验业态;横店城利用 科技 手段实现的无人实景演出《梦幻圆明》水秀节目,创新业态的同时还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

文化自信:中国故事的艺术表达。讲好中国景区故事,就要深入挖掘地方文化、地域民俗、景区 历史 典故等,立足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心理分析,使国内游客有精神上的共鸣,国外游客能够理解中国文化。如《印象·刘三姐》,将当地的自然山水、民俗风情、 历史 故事以实景演艺的形式进行了创新性艺术表达,不仅解决了景区“门票依赖”的问题,还助推了区域 旅游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成为展示中国文化的艺术窗口。此外,讲好景区故事要注意避免低俗化的表达方式,要在高雅艺术和大众审美之间寻求一种平衡,讲述游客听得懂、愿意听的好故事,为游客打造景观之上的美好记忆与体验空间。

沉浸式体验:主题故事的场景表达。体验经济时代,产品即场景、体验即营销。应通过全景沉浸式体验空间讲好主题故事,提升游客五感(尊重感、高贵感、安全感、舒适感、愉悦感)六觉(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知觉),延长消费时间,丰富消费场景和内容。比如,当前场景化商业街区渐成市场新宠,激发游客怀旧、新奇、代入感的湖南长沙文和友等新业态受到游客喜爱。

服务升级:景区故事高质量表达。业态创新最终要通过景区服务呈现给游客,因此要重视业态创新的最后“一公里”。建设世界级景区的发展目标也要求景区在业态创新时要注重从细节出发,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如通过合理的收费模式、解决景区承载力和人流疏导问题、更新维护设施、增加景区智慧系统、提供个性化管家服务等,提升游览的便捷性和舒适性;通过活化景区场景空间,提供表演式场景服务,为游客营造全沉浸体验空间,赢得游客良好的口碑和高回头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