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台湾连发两地震最大6.1级,发生地震时,一般致命要害是什么?

2.台湾东部海域发生6.7级地震,是否有造成人员伤亡?

台湾地震最新消息刚刚今天新闻_台湾地震最新消息刚刚

不会。目前我国地震震级划分最大只达到12级。

我国把烈度划分为12度,不同烈度的地震,其影响和破坏大体如下:

Ⅰ度; 无感,仅仪器能记录到;

Ⅱ度; 个别敏感的人在完全静止中有感;

Ⅲ度; 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

Ⅳ度; 室内大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悬挂物摆动,不稳器皿作响;

Ⅴ度; 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

Ⅵ度; 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

Ⅶ度; 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

Ⅷ度; 房屋多有损坏,少数破坏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Ⅸ度; 房屋大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牌坊,烟囱等崩塌,铁轨弯曲;

Ⅹ度; 房屋倾倒,道路毁坏,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扑岸;

Ⅺ度; 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表产生很大变化;

ⅩⅡ度; 一切建筑物普遍毁坏,地形剧烈变化动植物遭毁灭;

台湾连发两地震最大6.1级,发生地震时,一般致命要害是什么?

台湾地震带之分布情形:

台湾地震带主要有三

(1)西部地震带,自台北南方经台中、嘉义而至台南。宽度约八十公里,大致与岛轴并行。地震次数较少,但余震较频繁,持红时间较短暂,范围广大,灾情较重,震源浅 (约十余公里),地壳变动激烈。

(2)东部地震带,北起宜兰东北海底向南南西延伸,经过花莲、成功到台东,一直至吕宋岛;此带北端自宜兰与环太平洋地震带延伸至西太平洋海底者相连,南端几与菲律宾地震带相接。此带成近似弧形朝向太平洋,亦和台湾本岛相并行,宽一百三十公里,特征为地震次数多。通常,震源较西部者为深。

(3)东北部地震带,此带自琉球群岛向西南延伸,经花莲、宜兰至兰阳溪上游附近,属浅层震源活动带。

台湾地震危害度的分区情形:

依据台湾地区过去的地震分布及震灾损害情形,台湾地震危害度由轻至强烈分为四区 (以行政区划分) :

第一区,新竹市、台中 、高雄市、桃园县、新竹县、台中县、南投县、彰化县、高雄县、屏东县、澎湖县、金门,马祖地区。

第二区,台北 、基隆 、台北县、宜兰县、苗栗县、云林县。

第三区,台南 、台南县、台东县。

第四区,嘉义 、嘉义县、花莲县。

地震发生的原因为何?

地震可分为自然地震与人工地震 (例如:核爆) 。一般所称之地震为自然地震,依其发生之原因又可分为, (1)构造性地震(2)火山地震(3)冲击性地震 (例如,陨石撞击) 。其中又以板块运动所造成的地壳变动 (构造性地震) 为主 。

由于地球内有一种推动岩层的应力,当应力大于岩层所能承受的强度时,岩层会发生错动 (dislocation),而这种错动会突然释放巨大的能量,并产生一种弹性波 (elastic wes) ,我们称之为地震波 ( seismic wes) ,当它到达地表时,引起大地的震荡,这就是地震。

断层可分那些类:

比较断层发生前与发生后的地层形状可分四种:

(1)钝角向上拱起之正断层。

(2)锐角向上拱起之正断层。

(3)向右移动之右移断层。

(4)向左移动之左移断层。

何谓震源与震央:

(1)震源 (hypocenter) :地震错动的起始点。

(2)震央 ( epicenter ) :震源在地表的投影点。

何谓浅层地震、深层地震:

地震震源深度在0~30公里者称为极浅层地震(very shallow earthquake)。在31~70公里者称为浅层地震(shallow earthquake)。在71~300公里者称为中层地震(intermediate earthquake)。在301~700公里者称为深层地震(deep earthquake)。

何谓地震序列:

先后排列,即为地震序列。而所谓同一系列之地震,系指发生位置邻近,时间上链接之所有地震,包括前震、主震及余 震 ;其定义又分别如下:

(1)前震 ( Fore-Shock) :同一系列之地震中,于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称之。唯有时前震为时甚短,且不显著。

(2)主震 (Main-Shock) :同一系列之地震中规模最大者称为主震 ; 若最大者有两个,则先发生者称为主震。

(3)余震 (After-Shock) :同一系列之地震中,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称之。

主要的地震波有那些:

震波依传播路径可分为两大类:

一、体波 (body we):可在地球内部传播,依波动性贸之下 同又分为:

(1)P波 (纵波或压缩波) :性质与音波相似,质点运动和波传播方向一致,速度最快。

(2)S波 (横波或剪力波) :质点运动与波传播方向垂直,产生一上一下或一左一右的振动,速度次之。

二、表面波 ( surface we) :沿地球表层或地球内部界面传播,主要可分为:

(1)洛夫波 (Love we) :质点沿着水平面产生和波传播方向垂直的运动。

(2)雷利波 (Rayleigh we) :质点在并行于震波传播的垂直面上,沿着椭圆形轨迹震动。

如何计算规模:

目前世界所通用的地震规模为芮氏规模(ML),乃美国地震学家芮氏于一九三五年所创。其定义为:一标准扭力式伍德斗安德森地震仪 ( Wood一Anderson torsion seismometer ) ( 自由周期0.8秒,倍率二千八百倍,阻尼常数0.8)在距震央一百公里处所记录的最大振幅以微米 (Micron, l u=10^-3mm) 计的对数值。其计算公式为:

ML=logA-logA0

式中A=标准扭力式地震仪,在某观测站所记录之最大振幅 (以u为单位) 。 A0=距离修正量;当标准扭力式地震仪于标准地震 (ML=0 )时所记录之最大振幅。

除了芮氏规模 (ML) 外,尚有体波规模 (mb) 及表面波规模(Ms)。体波规模是根据体波之振幅 ( A ) 及周期 ( T ) 而定,其关系式为:

mb=logA/T +Q(D ) 

式中Q(D )为距离修正量。

表面波规模是根据表面波振幅 ( A ) 及周期 ( T ) 而定,其关系 式为:

Ms=logA/T + a log D+ b

式中A为距离; a,b为区域性常数

过去发生之地震其模模 (M) 与次数分布情形如何?

(l)M大于九之地震,自有地震观测以来尚未发生过。

(2)M八.五至九之地震,为最大级之地震,全世界发生次数 大约为十年一次。

(3)M八至八.四之地震为第一级大地震,如震央在陆上会造成大灾害,如震央在海底会引起大海啸,而且主震后有很多余震,全世界大约每年平均发生一次。

(4)M七至七.九之地震为相当大的地震,如震央在陆上会造成大灾害,如震央在海底会引起海啸,全世界大约每年发 生二十次。

(5)M六至六.九之地震,如震央在陆上会造成灾害,世界上任何主要地震观测站均可测得其地震波,每年大约发生一百五十次。

(6)M五至五.九之地震,有感区域相当大,震央附近会造成 灾害,每年约八百次。

(7)M四至四.九之地震,通常下发生灾害,我们通常感到者都是M四以上之地震,每年约六千二百次。

(8)M三至三.九之地震,在震央附近人体可以感到,每年约 四万九千次。

(9)M二至二.九之地震,人体下能感到,震央附近之观测站 可测得此地震,每年约在三十万次以上。

(10)M一至一.九之地震,用高倍率地震仪才可以观测到其地震波。

(11)M一以下之地震,设在适当地点之超高倍率地震仪才可以观测到此地震。

以上所述仅适用于浅震源之地震。

何谓板块运动:

板块构造学说 (plate tectonics) 主要在说明目前发生在地球上层的构造及解释 地震发生之原因。地球的最外部为冷而硬的可移动之岩石,称为岩石圈 (lithosphere) ,其厚度平均约一百公里,岩石圈之下为软流圈(asthenosphere)为黏度高的液体物质所组成,在高温、高压作用下而成可塑性,使岩石圈漂浮其上。

板块构造的基本观念是将岩石圈分成数个接近刚性之板块,包括较大的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及南极洲板块和数个较小之板块 (见附图),板块受到张力、压力、重力及地函对流的作用,不同的板块之间每年以数公分的相对速度缓慢移动,大部分的地震、火山及造山运动便由于相邻板块之互相作用而发生。

板块交界处主要有三种型态:

(1)分离板块交界处 ( divergent boundaries ),代表地壳引伸拉裂的现象,在中洋脊 (mid一oceanridge) 处相邻的两板块互相分离,而产生新的岩石圈,其材料来自地函的上部,系经熔融作用而产生。地壳在这里由于张力作用向两侧扩张延伸,沿着发散交界处常有地震发生,其震源深度多在一百公里以内。

(2)聚合板块交界处 ( convergent boundaries) ,在这交界处两板块相互碰撞,较 重者插入较轻者之下方 (约以3045之倾角) ,使者的岩石圈消失而回到地函中,这插入的部分叫隐没带(subduction zone) 。由于两板块间的相互磨擦,所以沿着隐没带可以不断地发生地震良而造成一地震带,其震源深度可从很浅到大约七百公里左右。台湾花莲附近为欧亚大陆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之聚合板块交界处所以地震非常频繁。

(3)守恒板块交界处 ( conservative boundaries) ,不产生新的岩石圈也不使岩石圈消失,相邻两板块彼此横向移动磨擦,而产生震源深度较浅之地震。台东纵谷断层即为欧亚大陆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之守恒板块交界处。

台湾东部海域发生6.7级地震,是否有造成人员伤亡?

发生地震时致命的要害是头部、心脏还有一些大动脉的血管。所以当地震来临的时候,如果要奔跑就要护住自己的后脑勺,然后低着头望安全的地方跑,当地震来得比较激烈,及时地躲在桌子下面。房子里没有可以躲的地方,就藏在角落处,这种地方很容易形成空隙,要小心周围的建筑物,尽量不要让尖锐的东西刺伤自己身体或者是划伤自己。

  一、台湾地震具体情况。

根据新闻报告,台湾连续发生了两次地震,一次6.1级,后面一次5.6级。这次地震厦门,福州也有市民感觉到了震感,目前台湾没有灾情传出,希望没有人在这次地震中受伤。

二、当地震来临时应该怎么办?

等待地震间断性的停止,找一些可以遮挡住头部的物体,找不到就自己用手遮住。在逃离的时候观察一下周边有没有可以躲藏的地方,边躲藏边逃离。如果发生了塌方,自己被掩埋在地底下,这时只能等待救援,等待的过程中保存体力,看一下周围有没有可以补充体力的食物和水,如果有同伴的话要相互鼓励,不要说一些气馁的话。听到有人来救援,及时发出声音让对方知道,如果身体上有受伤,赶紧找一些布料止血。

  三、我有没有经历过地震?

地震虽然很频繁,不过我并没有经历过地震,但是在电视上我看过被地震毁过的家园,真的觉得好恐怖。地震是人类无法控制却很难预测的,所以只能在发生地震的时候,尽量保证自己和家人的安全,而且在我们国家任何地方发生地震,都会有一大批营救队加入,剩下的人会为我们祈祷。地震毁掉的家园我们可以重新建,地震带走的生命,我们永远会铭记。

今年12月10日21时19分,宜兰县近海发生6.7级地震,这场地震的震中位于北纬24.74度、东经122.03度,也就是在宜兰县东方27.2公里,位于东部海域,地震深度76.8公里。台北市区有明显震感,目前没有伤亡情况报告。

根据 我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的结果显示,本次地震是在12月10日21时19分在宜兰县海域那边,地理位置是北纬24.74度,东经121.99度,测定的是5.8级地震,震源深度80千米。

所幸这次地震暂时没有报告人员伤亡。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才会多发地震。地处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板块和欧亚板块相互作用的边界地区,所以自古这个地方都经常受到地震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台湾西部地震比较少,震源较浅,因为这个地方不位于板块交界带,所以这个地方的人口也比较多。不过,的东部及东北部就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受到地震的影响,因为这里位于板块聚合带,震源较深,次数较多。纵观,1951年10月22日,花莲近海连续发生两次强烈7.3级和7.1级的地震;2009年12月19日21点03分左右,台湾省花莲县沿海发生6.7级地震;2013年2月26日10时34分59秒,屏东县发生6.0级地震;2015年4月20日09时42分在台湾花莲县附近海域发生6.4级地震;2016年27日晚23时17分,花莲近海发生里氏规模5.6级地震等等,平时真的是需要多坚强灾备防护,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