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英国一直专注搅乱欧洲的一体化进程,他们这样做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

2.如果美国军事打击伊朗,英法德和沙特以及以色列会出兵参与吗?

3.美国、法国、中国的航天技术

4.如果英法德三国联手能搞定伊朗吗

5.英法德为何极力维护伊朗,甚至不惜得罪美国?他们到底有啥关系?

6.东德并入西德,最反对的为何是英国?

7.英法两国曾设想合并成超级大国,为什么最后却遭英国否决?

英法德之间的历史恩怨_英法德谁才是欧洲老大

若英法德三国统一,GDP超过十万亿美元,对世界格局产生什么影响?

在欧洲有很多独立的小国家,尤其是英国曾经特别的发达,有不少的殖民地,在二战期间,英国有与法国联合一起抵制纳粹德国。自从二战以后,便开始衰落下来。尽管如此,他的经济实力还是很强悍的。但是现在的世界老大要数美国和俄国。如果英法德能够成为一个国家就可以很好的对抗美国和俄国一起分世界这碗羹。

现在世界经济发展的特别快,俄国也经常出现经济拮据的状况,所以美国更占世界的经济主导地位。如果英法德能够组成一个联合国,那么他们将会拥有很强大的经济实力,在他们的共同协助下,很快就可以掌握世界的经济命脉,把美国淘汰出局。这样一来,英法德将会受到很多的经济利益。

不过如果这三个国家组合成一个联合国,也有一定的缺陷,因为在军事力量上他们不如美国,美国在世界各地建立了140多个军事基地,而且拥有很强悍的军事运输能力。如果他们在经济上,把美国挤兑到一边儿,那么美国很可能在愤怒之下,对他们进行军事攻击,这样他们就得不偿失了。所以如果英法德想要统一成一个联合国,必须要有坚厚的就是力量做基础。

不过小编认为,美国也不是傻子,当他意识到这三个国家的统一会对他的经济有所威胁的时候,他一定会想方设法的在这三个国家中做一些挑拨离间的事情,阻止他们联合起来。所以小编觉得英法德是不可能实现三国统一的。

英国一直专注搅乱欧洲的一体化进程,他们这样做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

欧盟

欧盟全称“欧洲经济、政治共同体”,成立构想要追溯到“欧洲统一梦”,公元476年伴随着西罗马帝国末代皇帝罗幕洛被日耳曼人罢黜,今欧洲开始分裂成为大批“小”国,欧洲作为一个整体“消失”了。

想要高收入就选高铁学校,包分配待遇好!

广告

然而欧洲各国都未放弃成为“新罗马”的愿景,今大多数欧洲大国在自己的历史强盛期都曾试图将欧洲再次“统一”起来,譬如的纳粹德国和拿破仑的法兰西第一帝国都曾希望通过战争完成“大一统”。

但历史现实已经告诉人们,“战争”这种手段对于欧洲再次连成一片是行不通的,拿破仑、都失败了,一个被流放至圣赫勒拿岛,至死没再踏入欧洲大陆,一个因不愿面对自己的失败,在战争结束前自杀于了自己的地堡中。

因而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欧洲陷入衰落困局,美国彻底将其超越之时,出于所谓的“欧洲荣誉”,虚弱的欧洲国家里的政客们开始思索联合起来,让欧洲重现辉煌。

而此时欧洲战后急需恢复经济发展,因而在怎样联合这个问题上,政客们选择了经济为突破口,1951年《关于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条约》签订,欧洲煤钢共同体诞生、1957年3月25日《罗马条约》签订,欧洲经济共同体与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建立。

经过上述三个共同体的磨合,欧洲国家在20世纪中后期迎来飞速发展,基本恢复了战前水平,而这的结果直接让欧洲各国开始意识到“欧洲联盟”可能是解决欧洲“衰落”不错的方案。

因而在1965年4月8日,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六国签订《布鲁塞尔条约》,成立“欧洲共同体”整合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欧洲煤钢共同体。

1991年借着“欧洲复兴”的势头,在共赢的呼声中《欧洲联盟条约》得以签订,至此欧盟诞生了!

北约

北约全称“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美苏冷战对峙情况下的“特殊产物”,1949年4月4日出于对“苏联西扩”的担忧,美国以提供“合理”保护为由,拉拢加拿大、比利时、法国、卢森堡、荷兰、英国、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意大利签署北大西洋公约。

根据该公约的要求,北约成员国的军队将在美国军队的领导下组成特殊的作战序列,应付苏联可能的“西扩”。

对于美国人如此指向性的机构,苏联在1955年5月14日拉拢匈牙利、波兰等东欧各国签订“华沙条约”对标。因而整个美苏冷战对抗,在理论上也可以叫做“北约”、“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的武装对峙。

为何部分中国人分不清二者的关系?甚至将北约说成是欧盟的“国防部”

因为欧盟绝大数国家都加入了北约,欧洲国家参与国际争端时,往往都会头顶“北约成员国”、“欧盟成员国”的双头衔。同时北约要对外说什么的时候,由于欧盟成立之时,要求成员国之间有义务在政治上保持最大限度的一致。

因而当北约要讨论说什么的时候,各成员国会将消息传回国内讨论,而受欧盟成员国需集体协商对外口径义务的影响,当事国的内部讨论往往就会变成欧盟的会议讨论。

如此一来北约很多时候做决定和发声的时候,往往就会让人产生北约要听欧盟话的“错觉”,而这错觉就是部分中国人搞不清北约和欧盟关系的重要主因。

如果美国军事打击伊朗,英法德和沙特以及以色列会出兵参与吗?

其实就算没有英国,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应该也快不到哪里去,毕竟法德之间的实力还是相差不远的,在欧盟中都想当老大,而底下的小国也只是想着从欧盟中汲取利益。原本的欧盟就是一个利益集中团体,不像是一个整体国家那样的有秩序,每个国家都想给自己的国家争取到更多的利益, 一旦涉及到利益划分,那么各国之间的谈判就必不可少,这样的效率永远不可能比得上美国、俄罗斯这样的整体大国。

至于说英国一直在搅乱欧盟,这么说也并不是特别准确,在二战结束后,英国由于失去了世界霸主的地位,而且作为美国的本国,他不甘心就此堕落于是才联合了法国,意图能够抗衡或者从美国这里以整体的形态多分到利益,可是到了近几年,英国在欧盟得到的利益越来越少,可是对于那些小国家的帮扶力度却是越来越大,这就使得英国不堪重负最终选择解体。

尤其是中东战场的开辟,使得国际难民的数量呈直线上升,而那个时候的欧盟居然?慈悲?,为了应对社会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不足问题,主动接受难民进入自己的国家。接着就是德国和法国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越来越高涨,而且难民带来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明显,最关键的还是这个时候,欧盟还在给英国分配接受难民的份额,英国早就受不了了,这次?命令?一下来就果断要求退出欧盟。

欧盟自身的问题实在是太多了,不能怪外部条件的干预,小国家他们自己达不到发达国家的标准,还想靠着英法德的援助来实现国家的高制度,可是在分配任务上却推三阻四,这样的利益共同体又能有什么大作为呢。

美国、法国、中国的航天技术

不知道英法德会不会去,但是沙特肯定不会去,而以色列就不一样了,这个中东“搅屎棍”最喜欢针对这些阿拉伯国家了,巴不得美国早早进攻伊朗呢。在这些国家的利益中,只有以色列和美国在中东的利益相同,或者说是在打击伊朗这件事上,以色列很有积极性。但是沙特就是个中立产油国,除了拿出点钱以外,根本不可能有什么军队参战,而且他自身也不想和伊朗闹掰。

此前,沙特的油田被武装无人机袭击了,美国一口咬定幕后主谋是伊朗,随即,沙特公开展示袭击现场证据,并表示袭击来源极有可能来自伊朗。这样的事情很明显就是造谣,本来伊朗的经济就在美国的制裁下,即将进入崩溃的边缘,巴不得美国赶紧和谈呢,这会有袭击沙特,这不是找打吗。再说他也打不过美国啊,很明显就是以色列干的。

蓬佩奥还紧急向全球喊话,呼吁所有国家公开和明确谴责伊朗的袭击行为,表示美国将坚定地与盟友在一起,确保能源市场供应安全,并追究伊朗的侵略责任。这是要呼吁欧洲国家和美国一起分担军费啊,着美国可是精明得很,想要利益还不想出钱。但是欧洲自己的那摊子事儿都处理不完,估计也不会再让特朗普坑第二次了。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特朗普并不像美国的几位高官那样,斩钉截铁地指责伊朗、并威胁要让伊朗为沙特石油设施受袭付出代价,但特朗普仍将伊朗视为最主要嫌疑人,并且强调将加强对伊朗的制裁。

如果英法德三国联手能搞定伊朗吗

美国无意现在是航天界的老大,技术最先进,成果最丰富。

前苏联当年不计成本地和美国惊醒外太空竞赛,也积攒了相当可观的家底儿。现在的俄罗斯凭借这些老本也能在后面跟随美国,成为老二。

法国以自己一国之力无法开展,所以是以英法德西意五国为核心,成立欧洲航天局,集合欧盟整体力量搞航天。但是欧洲航天局的发射基地设在法国海外省-法属圭亚那。欧洲应该是排在美俄之后,是老三。

中国的航天实力和水平,应该是和日本差不多,一起排在第四。日本在卫星和遥感,远程控制上比中国出色一些。而中国的运载工具,尤其火箭比日本的要强,特别是大推力火箭。

剩下的是印度,韩国,巴西这一个梯次。

英法德为何极力维护伊朗,甚至不惜得罪美国?他们到底有啥关系?

伊朗属“欺软怕硬”型。不敢与西方国家造成太大冲突和摩擦。伊朗军演在转移本国民众视线的同时也在警告美国等西方国家“伊朗铀浓缩”问题是伊朗的核心利益,不能随意触碰底线。但是当欧盟制裁伊朗时,伊朗又延期中断对欧盟国家的石油供应,显然是空口说大话。美国不用搞定伊朗,因为伊朗不敢真正叫板美国。

东德并入西德,最反对的为何是英国?

从二战后的历史来看,欧洲的英法德等国,基本上都是超级大国美国的小弟,对外政策上基本上都听美国的。最典型的前段时间对俄罗斯的断交,都是跟美国一起行动,对于叙利亚战争,也是一起行动。而现在很奇怪的是,英法德现在却极力为了伊朗甚至不惜得罪美国,为何会如此呢?他们到底跟伊朗有何关系?其实这三点才是真实原因。

最近伊朗核问题闹得沸沸扬扬,美国直接拍拍 *** 走人,直接不管了,退出核协议。照理说,老大都退出去了,英法德等小弟应该紧跟老大的步伐直接退出去才对的。

但是,我们看到英法德不但没有退出,反而还在极力的维护伊朗。而且他们跟伊朗打得火热,不惜得罪美国也要保住伊朗。

这让人不免联想到当年的利比亚,美国开打后,其他国家都是落井下石。而放在伊朗却是完全另外一个场景,这到底是为啥呢?英法德跟伊朗到底是啥关系?其实这三点是核心原因。

第一,经济利益。

伊朗是 *** 世界举足轻重的大国和石油大国,丰富。在 *** 革命后,美国的资本被彻底赶出伊朗,但是英法德等西方国家的企业却在伊朗有大量的经济利益和投资。

最典型的伊朗让英法德等入股了伊朗的石油天然气产业,存在巨大的经济利益。美国因为没有任何的损失自然可以拍拍 *** 走人,但是英法德却是实实在在的损失者,他们当然不会愿意了。一旦伊朗核协议彻底废除,那么战端再起,英法德还不损失惨重啊。

第二,历史教训。

美国在中东搞事,从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到叙利亚战争等等,美国自己丝毫无损,但是临近的欧洲却损失惨重。尤其是贸易损失,还有难民问题,中东一打仗,都形成惯例了。

大量的难民偷渡到欧洲,成为欧洲最头疼的问题。而伊朗那是中东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一旦战乱,对于欧洲的冲击比叙利亚不知道大多少倍,所以这一点英法德心知肚明。

第三,能源关系亲密。

伊朗是个很聪明的国家,在苏联解体后,伊朗虽然得罪了美国,但是却跟俄罗斯,德国,法国发展了良好的关系。伊朗更是成为德国和法国的亲密朋友,贸易频繁,因此在很多公开场合德国和法国都支持伊朗。

而且伊朗是德国,法国等的能源生命线,伊朗不惜以石油,天然气来换取他们的支持,因此,这种利益关系比较可靠。伊朗一旦被美国打,那么德国、法国损失惨重,欧洲的能源利益也受损,所以,这才是英德法不惜得罪美国也要保护伊朗最根本的原因。

探究历史真相,发现背后故事!对待历史,必须较真!更多精彩请关注

英法两国曾设想合并成超级大国,为什么最后却遭英国否决?

真实原因有三点,第一,重蹈覆辙,英国害怕德国合并以后过于强大,德国将会重新走上一战和二战的套路,第二,地位不保,第三,欧洲势力均衡,东德并入西德将会影响到英国在欧洲的领导地位。因此英国成为东德并入西德的最大阻碍。

当时撒切尔夫人在她的包里,每天都带着德国在1937年时期的地图,其不断告诫英国百姓,德国如果统一,将会要回这些领土。而且德国一旦统一强大,又将会走上一战、二战的老路,走向对欧洲的入侵。而在二战中,在德国轰炸下,英国一片废墟,恐惧的记忆,还在英国百姓的心中。所以,英国最担心的是重蹈覆辙,怕德国强大后,又要开启战争模式,到时英国就惨了。在近代欧洲,英法德三国在欧洲那是竞争关系,而英国最大的对手就是德国,近代百年时间,都是德国在牵制英国,使得英国地位大减。

而二战后,在美国支撑下,英国已经开始领导欧洲,法国被严重削弱,而当时还没有统一的联邦德国,在经济上已经超过了英国,如果再次统一,那么经济会大大超过英国,那么英国的地位还能保得住么?所以这也是很现实的顾忌,怕德国统一后,强大到让英国的欧洲老大地位不保。

在日不落帝国,英国开始衰落以后,企业全球霸权的实力不在为此,欧洲执行大国军事的政策,英国已是独木难支,只能放弃了,如果,如果德国合并启示力必然会影响到英国的主权领导地位,也是英国成为东德并入西德最大的反对者。

经过长达数百年的争霸战争,英国和法国成为欧洲大陆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前者打败了法国和西班牙,率先进行资本主义革命和工业革命,奠定了“日不落”帝国的基础;后者建立绝对王权,在拿破仑的率领下横扫欧陆。两次世界大战中,英国两国联手,在苏联和美国的援助下打败了妄图建立全球新秩序的德国,但两国也元气大伤,霸权地位被美国取代。    二战给欧洲各国带来巨大的伤害,伦敦遭到德军的大规模轰炸,几乎成为一片废墟,尤其是铁路、桥梁、公路等基础设施遭到毁灭性打击,严重影响了经济的恢复;法国在二战时期被德国占领,威信大受打击,高失业率、食品短缺造成了一系列社会动荡。这种情况下,欧洲接受了美国提出的“马歇尔”,也不得不默认了美国在西欧的领导地位。    苏联作为欧洲的宿敌,在战争中也遭到严重创伤,但苏联毕竟是个大国,社会主义体制下的拥有很强的动员能力,在极短的时间里便恢复了实力,还拉起一支经过战争洗礼的百万铁军。苏联携二战胜利的余威向西欧逼近,实力一直扩张到了东德和巴尔干半岛。西欧各国无力抗衡,除了抱紧美国大腿外别无他法。    面对这种局势,法国不愿坐以待毙,于是向英国提出两国合并,组成一个超级大国,名字都想好了,就叫盎格鲁-法兰西。这个由法国总理居伊·摩勒在1956年访英时提出,表示合并后由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担任元首。英国首相罗伯特·安东尼·艾登在深重考虑后婉拒了法国,后来法国又提出加入英联邦,仍然遭到拒绝。    法国提出的英法合并是有依据的。两国分属两个不同的民族,在历史上法国曾短暂地统治国英国,还爆发了英法百年战争。这场战争促进了英法两国的民族主义兴起,也迫使英国在欧洲大陆推行“大陆均势”政策,转而向海外发展,与法国并肩称雄。随着形势的发展,英国两国越走越近,成为一密不可分的盟友。但是,由于法国势力过大,两国在文化上也有很大差异,英国最终拒绝了这次百年难遇的机遇。